Classification
Articles
实验常用人肝癌细胞株(HepG2/Hep3B,HuH-7,MHCC97H,PLC/PRF/5)怎么选?
郭惠珊8年前的那个心愿终于实现了。9月26日,《自然—植物》杂志发表了郭惠珊团队的新成果,该研究揭示了他们利用基因“小剪刀”——RNAi创建的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系,来有效击棉花“癌症”黄萎病的秘密。
2008年8月,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郭惠珊*次在新疆看到绵延不断的棉田。然而,她看到的不是令人欣喜的丰收景象,而是一片枯黄,遍地落叶,还有棉农绝望的面孔。这一幕像钉子一样扎在她心里,让她*地想了解黄萎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zui近,郭惠珊团队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,他们在揭示了黄萎病真菌如何“敲开”进入棉花体内的“大门”;运用新型基因沉默技术——RNAi基因“小剪刀”阻止进入棉花体内的病菌肆意扩散,并在陆地棉中培育出对黄萎病抗性较高的棉花新品系。
“这些研究理清了黄萎病致病机理,并创建新的抗病技术,对于减轻病害,提高棉花产量、改善棉纤维品质,对实现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,是实现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,突破行业技术瓶颈的典型范例。”微生物所副所长东秀珠评价说。
揭示真菌如何进入棉花体内
“棉花黄萎病会造成棉花植株叶片、蕾铃干枯脱落,产量严重损失。”9月26日,郭惠珊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说。
我国棉花年产量600万~800万吨,约占世界总产量30%,居*,受黄萎病危害zui为严重。作为中国zui大的棉生产基地,201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3400余万亩,但黄萎病发病面积超过50%。
然而,由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在土壤40厘米的土层生活,且变异频繁,传统杀菌剂和化学药剂防治难以奏效。而且其寄主多达120余种植物,传统轮作抗病模式短期效果也不理想。
抗病先要找到致病机理,课题组通过反复试验zui终揭开了黄萎病菌的“遮羞布”,在揭示了黄萎病的“罪魁祸首”——大丽轮枝菌的侵染结构。
“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半活体寄生的真菌,平时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潜伏。一旦接触到植物组织,它们就会像变形金刚一样,产生‘钉子’状的侵染结构,击穿植物的细胞壁,钻入根维管组织内部,然后逐步占领整个维管组织,导致植物萎蔫生病。”郭惠珊解释说。
“然后,它又开始利用死亡的植株腐生,在植物养分被耗尽后,回到地下,等待机会开始新一轮危害。”郭惠珊说。
电话